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

馬博拉斯山


馬博拉斯山

標高3765公尺,森林三角點,西北和東南兩側有斷崖險壁,在中央山脈群峰中排名第二,亦為台灣高山「十峻」之一。中央山脈至此作直角轉向,是玉里山、駒盆山、黃當擴山等諸稜幅奏的地方,其與東稜的馬利亞文路山、馬利加南山、馬西山、喀西帕南山等諸峰連結橫走的路線,路程驚險刺激,一般稱為「馬博橫斷」。
馬博拉斯山海拔三八○五公尺,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及花蓮縣卓溪鄉交界處,是台灣第四高峰。馬博拉斯山是本省高山展望特別良好的山岳之一,其山高聳崢嶸再加上地理位置重要,近年來似乎與其南鄰的秀姑巒山一樣地出名。馬博拉斯山的東西南北各角度皆有其特色,從馬里亞文路山可看到斷崖連連的崩崖斷層的險惡面目。由秀姑巒山北陵,仰望馬博拉斯山大南壁,一陣壓迫感令人不禁而戰慄。由盆駒山東望,卻是層層的草原高高的堆上去。東北方觀看,馬博拉斯山給人的感覺是柔美峻峭的面目,這是馬博拉斯山的各種面貌,既龐大崢嶸,又秀麗可觀。
~山區簡介~
馬博橫斷位於南投縣信義鄉與花蓮縣卓溪鄉之間,屬中央山脈中心之處,北與丹大橫斷對峙;南與新康橫斷遙遙相望。山友通常取道自八通關古道由東埔入山,經由八通關山、秀姑巒山、馬博拉斯山、馬利亞文路、馬利加南山、馬西山、喀西帕南山,接中平林道經中平村由玉里或瑞穗出來。
馬博橫斷擁有相當多吸引人的特色,如:馬博橫斷的最高點--秀姑巒山,是中央山脈最高峰;十峻之一的馬博拉斯山,渾厚剛毅的山形,頗有大山的氣勢;遠望如巨龍盤繞而上的千年古堡--馬利加南山、柔美的八通關高山草原、寧謐的馬布谷及太平谷,在在增添了這段路程的可看性。
這次行程原本計劃從郡大林道45.4K下切烏瓦拉鼻溪,經無雙吊橋從駒盆支稜上切駒盆山,接至傳統馬博橫斷路線。但因去年921地震之故,郡大林道受創嚴重,遲未修復,目前僅能通車至10K,故將計畫改回傳統馬博橫斷路線。然八通關古道的狀況也不甚理想,東埔至雲龍瀑布間坍塌嚴重、危崖處處,不僅橫渡困難,連高繞也不見得輕鬆。雲龍瀑布之後山區並未受到地震過多的影響,路況改變不大,倒是登山客少了之後,不僅垃圾量減少、植被增加,一路上還看到十幾隻水鹿悠遊山林之間。烏拉孟以及塔比拉斷崖的情形與地震前的狀況差不多,小心通過即可,不會有太大的困難。
在中平林道的狀況方面,水泥路大約到7.5K左右;車子大約可以行駛至8K;19K前林道狀況尚可;19K至25K(玉林橋)茅草不少,偶有路基損毀,需要小小高繞;25K至34K已沒人通行,是直接走捷徑通過;34K至44K登山口時走捷徑時走林道,但林道狀況都不太好。工寮方面43K工寮尚稱完整,可遮風避雨;35K工寮可避雨,地面約可睡10人左右,但天花板有一半已經被吹掉了;19K工寮破損嚴重;15K倉庫及13K苗圃都是水泥建物,狀況相當不錯。
總體來說,現在要走馬博橫斷似乎是進去和出來的地方挑戰性最高,最容易走也最舒服的地方反而是在高山稜線上的部份,想要造訪這條路線的人可要有點心裡準備。

羊頭山



羊頭山


初登百岳-畢祿山.海拔3371公尺.腳程12小時.直線陡坡約2000公尺.如果只給三個字形容.那便是‘夭壽ㄡ’一位曾爬過十幾座百岳的山友說這是最堅困的一次.也有人說-第一次爬百岳就來畢碌山-太奢侈了—
半夜2點一行山友抵達大禹領夜宿..早餐後大伙兒精神抖擻.備齊裝備.7點不到經合歡隧道入登山口. 踩在紅色落葉鋪成的太魯閣國家步道.欣賞沿途秋色-天藍-雲白-紅-黃-綠葉將山谷點綴得濱繽紛多彩--天垂繚白縈青外.人在紛紅駭綠中--有點飄飄然哪!心想檢到軟柿子-這座百岳不過爾爾. 和野豹兩人走在隊伍後頭悠閒取景.不久.見前面停止行進.原來需攀繩下河谷.岩壁溼滑.伙伴步步為營.如此上下河谷.路程約2小時算是熱身運動.
過了國家步道.進入箭竹林區.僅容一人通行的步道.和人等高的芒草和箭竹及帶刺野草不時迎面夾擊.稍不注意便刮痕累累.
此時.隊友的腳程漸緩-間距慢慢拉長-陡坡曲徑前行.挑戰漸次艱鉅-抓芒草-樹根-拉繩子攀爬-手腳並用.此時已翻越攀爬了3個多小時. 嚮導鼓勵吆喝之聲前後呼應.小沙跟在野豹身後亦步亦趨已無心欣賞山谷秋色.汗水浸濕山衣.
攀過陡峭山徑拉繩上躍-正想稍作喘息-眼前忽見陡峭岩壁並垂下兩條繩子.天呀!這是不可能的任務-90度哪!起碼有5個人的高度.攀岩的功夫我可沒學過-只好抓緊繩索使勁往上.攀到半腰時竟半懸盪著-不上不下的幾乎快喊救命!正千鈞一髮之際.右腳再次踏著石壁-藉力使力-使盡吃奶力氣奮力上爬。過了第一關-我回頭望著那岩壁.
心想回程時怎麼下去?  距離登頂還要多久哪?擦身而過的山友說-熱身才剛結束.這意味著苦頭正要展開.領隊在不遠處催促-得快些.要不就得摸黑下山.挺危險的. 
還要繼續嗎?當然!.咬緊牙根不許回頭!.除了心跳聲之外.就只記得‘累’的感覺.縱有山友錯身也無力招呼.不記得多久後.突然有人說快到了.加油!我抬頭瞪著他.這山友笑著說.再走也沒有來的時間那麼久.挖咧!什麼話兒?此時突然感覺視野好寬闊-天呀!橫看成嶺側成峰.高低遠近不相同.小沙心頭一震立即蹲了下來. 媽媽咪呀!我有懼高症ㄝ-閉著左眼.右邊是萬丈深淵.合上右眼.左邊更深不見底.乾脆閉著兩眼不看.可卻寸步難移......攻頂在望.總不能功虧一簣.!於是乎用四腳匐地攀爬-細碎礫石伴著汗珠映射炙熱艷陽…接近攻頂處.偷偷瞄了一下周遭.內心憂慮著如何走回頭路. 大約午後一點多.終於登上‘百岳-畢祿山顛’. 嚮導呼喊隊友.17人只7-8人登頂.其他人不是還再奮鬥就是撤退.大夥兒合照後.急急下山. 然.上山不容易-下山更難.回程.更感受山路難行-直到七點多才摸黑回到登山口.大夥兒早早休息.趕明兒3點得起床再攻-羊頭山. . 天亮前摸黑爬山-越爬精神越抖擻.天空從魚肚白-橘紅-靛藍-變幻多采.最美的是鑲著荷葉金邊的雲朵慢慢由山巔飄浮.太陽嬌羞著從雲朵背後探頭. 羊頭山徑由天然植物植被-較好走.但挑戰依然不少.從一開始就攀繩斜坡直上-經一段碎石坡頂著嬌陽前行-上到陵線.整個杉木林相蒼鬱.步行其間.心曠神怡.直坡上爬900公尺〈海拔3000M〉再下坡300公尺再攻頂〈3050M〉.攻上羊頭三角點須攀越山巔岩壁-雖險峻但腳程一二分鐘-只要倒抽一口氣就過關了.峰頂展望-雄偉山景環繞四周-愛好登山攝影者有不虛此行之悅. 回途.行於礫岩山徑.山谷雲霧冉冉升起.偶不小心山藤野草及礫石不免一番折騰.一路攀繩下山-頗得其樂.約三點前後回到慈恩登山口享受香噴噴的-泡麵午餐..

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

白石山


白石山

打鐵寮古道原名「更興古道」。昔日這條古道入口附近曾有打鐵鋪,供給入山開採樟腦的腦丁所需的鐵器。當年的「打鐵寮」,既是打造用器之寮,也是打造兵器之所。「打鐵寮」相傳是由大溪鎮曾鎮長所命名。打鐵寮古道位於大溪三層附近,是昔日大溪與復興巴陵之間往來的聯絡道路。當年,地方人士發動募捐,於古道沿途建造三座橋樑,分別為太平橋、濟安橋和東興橋。
打鐵寮古道與大溪其他古道一樣,都是早年環繞著大溪老鎮的交通動脈,也說明了在內陸河域的大港口時代,古道是如何扮演大溪發展的開路前鋒角色。古道材質皆以就地取材,遇山鑿石而成的石板階梯,甚有古樸雅意,而濃綠的林蔭古道就沿著溪畔而行,溪聲潺潺,風景秀麗。值得一提的是,整段路依然保留著原始林完整的風貌,沿途無論油桐花、相思樹、山杜鵑、桂竹林大手筆的花香綠意,每一小段都有不同的驚奇,而且步道甚為寬廣,行之不覺其累。
古道順著山勢開挖修築,遇山鑿石,築成石板階梯,至今沿途仍保持完整林相,充滿漫步山林的野趣,沿草嶺溪拾階攀升,穿越石厝坑,可連接白石山古道,直抵復興鄉三民村,若一路行至百吉林蔭步道的白石碑,單程大約為3小時。在進入白石山之前,由廢棄營房走向叉路,可抵日據時代建築的糯米橋─東興橋。古道在慈湖後方的福安里有一座立於民國 15年的圓形石碑,記錄先人蓽路藍縷開鑿道路的艱辛,石碑並鐫刻出資者的姓名並命名為「白石東興南贈」,據推斷應係居住在新峰里東興橋南方一帶的人士所興建。
白石山
位於桃園大溪鎮近郊,共有東西二峰,東峰標高610公尺,西峰標高625公尺,二峰相距約20分鐘路徑,頂上皆有一巨大岩塊,上有白漆書寫「白石山」三個大字,無基點,因西峰高度較高,當以西峰為主峰。山名源起於頂個一上岩塊在陽光照耀下呈白色,遠觀如青山中耀眼的寶石而取名白石山。白石山的岩稜路線每年三、四月份盛開金毛杜鵑,是時粉紅色的花朵會將山稜上粧扮的繽紛有緻。
交通路程
北二高大溪交流道下,循大溪指標接3號省道,過武嶺橋接康莊路、復興路,走台七線至三層派出 所旁之小路左轉進入。左側可見一「三層社區」的紅色指示牌,附近的圍牆上並有用紅漆書寫「打鐵寮古道」五個大字,進入後即可見附近農家計次停車場。步行經太平橋、濟安橋,過橋後為黃泥小徑,自此坡度開始上升,沿著草嶺溪而上,穿越石厝坑,進入白石山古道,最後抵達復興鄉三民村等地。

大霸尖山

大霸尖山
在夜幕籠罩中,半夜12點,車子載滿了我們這群登山狂,呼嘯中劃破長空出發,一路上聽到風聲呼呼及滿天星星好奇地對著我們眨眼;爬台灣百岳,有個共通特點,除了〝有錢〞、〝有閒〞還需〝有能〞,才能享受柴車在林道跳「曼波」的滋味,然而林道卻縮短了山與人的距離;說也奇怪,為什麼喜歡登山呢?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,只知道當我扛起了背包,就無法擺脫山強悍的吸引,又何必計較為了什麼原因呢?而今又再一次坐上通往大霸尖山的柴車上。竹東是攀登大霸的起點,於竹東稍事休息後,續往前行,路經五峰入山檢查哨,還是夜幕低垂、好夢連連的時候,好不容易〝放行了〞,繼續往大鹿林道前進。此後山道陡斜,隨著山勢峰迴路轉,不知摸索了多久,車抵觀霧,只見林務局工寮疏落座於道路兩側,花香迎人,讓人感到清幽無比;林道至此漸轉下坡直抵馬達拉溪登山口。
到達馬達拉溪登山口時已是早上七點,馬達拉溪為大安溪的源流,發源於伊澤山谷,海拔1750公尺,設有攔水壩,亦為大霸尖山的登山口,溪底吊橋及路旁大大的鐵架指標,是大家相爭拍攝的對象,盈耳的鳥鳴,潺潺的水聲,譜成一曲大自然的交響樂;七點半整開拔上山,由於我是第二次前來,可說是識途老馬,公司同仁尚有阿全、阿其、小朱同行;循石階而上,坡度甚陡,大夥輕鬆的話語已跟著腳步逐漸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無奈的氣喘聲,抹去汗水,告訴自己,這只是開始,到九九山莊還須一番奮鬥,努力吧!行行復行行,卻也另有一番漸入佳境的雅緻,置身於稜脊之上後,往後的路程是碧綠連天柔茵遍地的高山草原,直至第一株巨形怪狀的枯木呈現眼前時,才抹去強弩之末的心境,因九九山莊到了。
於11點到達九九山莊,其高度2966公尺,因位於竹東林區第99林班境內,故名「九九山莊」,其隱蔽在山坳裡,相距登山口3.75公里,全為鐵皮外牆圓桶山屋,號稱成功堡(又稱蒙古包),且尚有一座較新的,號稱龍門客棧;記得第一次來時,人滿為患,於蒙古包內像擠沙丁魚似地坐臥難安,此次由於人非常少,撿了個便宜,逍遙自在,隨心所欲地支配整個山莊。吃罷午餐,今日之行程便告結束,接下來的節目就各自安排,有人補回頭覺,有人則順登加利山看日落,有人則開懷暢談…;入夜後,萬籟俱寂而我們在龍門客棧內卻是歡樂連連,歌聲、笑聲…,此時此景,也只有登山者能夠感受,自獨其樂。
第二天的行程可就沒那麼輕鬆了,半夜2點便踩著夜光上路,九九山莊到大霸這段路,是一條遊目騁懷,坦坦蕩蕩的登山大道,遠山含笑,幽谷吐和。這段路通常是在黎明前,晨曦初露,殘星在天空濛濛地委實有點漫遊仙境的味道;記得第一次走這段路時,由於人多的好似趕廟會,每人戴上頭燈,綿延千里的燈海,煞是壯觀,令人嘆為觀止;上抵主脊3050高地後,續往前行,恰巧於中霸尖山看到美麗的日出景況,大夥爭按快門;眼前接觸到的是大霸尖山如巨靈似的拔地侵雲的雄姿時,不由得心脈一震,一下子呼吸變得急促,這是任何一座高山所少有的氣魄,愈近而感覺愈強烈,形勢是凜烈的,有如泰山壓頂般的沉重,感覺上又似渺小的個體,已融入自然之中,成為原始世界的一部份,此時此景,真有如達到真善美的境界;逐坡下降到達大霸風口,更見霸岩雄渾震心,該處稜脊瘦狹低陷,左右山谷分別為次高溪與塔克金溪,氣流變化時,強風疾馳於谷間,行進甚為危險,因此有風口之稱,風口為風化岩質,兩側架有鐵架,以維護登山者安全,通過風口,馬上可以一親大霸的芳澤,記得第一次來時,由於天氣不好,濃霧漫天,無法一賭大霸真面目,如今,天候開朗,大霸尖山坦然挺立在跟前,反而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激動!
越過風口,沿著大霸峭壁西側繞行,起風時,岩頂常有石塊墜落,行進須極謹慎,至西南分叉路口,向東上攀(西往小霸尖山),繞向大霸東南壁下,鐵梯由此開始,鐵梯突出於巨岩外側,懸空千仞,曲折迂迴隨著峭壁聳入雲間,登臨至此,實有懸空之懼,記得第一次至此時,大塞車,動彈不得,此次可順暢多了;終於早上6點踏上大霸尖山三角點,標高3505公尺,有一顆二等三角點,山頂多為巨大的礫質砂岩塊,互相堆疊,大霸天險地雄,巨巖突兀,其震撼人心是它造型的奇特,狀如酒桶般的龐然大物,登臨展望,雄霸寰宇,南從雪山連峰,武陵四秀至東邊中央尖山,南湖大山,遠至北側鹿場大山等,能一覽無遺,我們照例圍在基點旁對鏡頭擺姿勢。
回程循原路下來,到叉路口時取左道攀登小霸尖山,由於凌亂的岩塊坡塊不太好走,至峭壁復間更見難攀;遠見不足為〝驚〞的小霸,接近時竟是如此險峻,鬆散的岩壁,手攀極易崩塌,峰頂不平,立足點亦甚小,攀爬須極謹慎,於7點上抵山頂,標高3445公尺,頂上無基點,由叉路口來回小霸尖山約需1小時,而這大小兩霸,一大一小各如其名,一以大稱尊,一以小稱奇,「梅須遜雪三分白,雪卻輸梅一段香」,有些地方,大霸還要讓它幾分。
循原路回程,過了中霸尖山後,下一個目標便是伊澤山,此去是一片迷人的淺竹緩坡,循著如茵的草坡,於早上9點半上抵伊澤山頂,標高3296公尺,有一顆三等三角點,山頂展望良好,眺望大小霸尖山的角度最佳,此時,眼裡欣賞著大小霸尖山的左擁右抱,腳下還踏著伊澤山的三角點,一舉三得不亦樂乎!
回到3035高地後之叉路,取左道可往加利山(右道則至九九山莊),約一公里,其間全是平緩的寬稜草坡,山稜起伏極微,是個輕易可及的山峰,於早上10點30分抵加利山頂,加利山標高3111公尺,有一顆三等三角點。至此四座百岳已完成了,不敢多做停留,快步往九九山莊,回到山莊稍事休息後整裝,吃罷午餐,便依依不捨揮別了九九山莊,因為回程還有一大段路哩!

北大武山

北大武山
南疆聖山「北大武山」一直是山友們想挑戰的一座山峰,尤其是在高屏地區,只要天氣佳時,一抬頭即可見它巍峨的山容,彷彿在地平線上拔地而起,有如一片屏風一般,矗立於中央山脈南端,成了東西部之間的天然屏障,俯視三大海域,傲視南部群峰。北大武山的美可說是集合了台灣山岳之美於一身,隨著四季的變化,雲海、日出、日落、鐵杉林、神木、絕壁、甘泉、鳥獸、楓紅…不勝枚舉,難怪許多人對它愛到幾近瘋狂(下文補述),當然我也不例外了。
利用元旦假期與峰仔、文仔約定前往北大武山一遊,離上一次登臨正好剛屆一年,也算是我的第五次登。北大武山對峰仔、文仔來說算是感觸最身的了,因他們都在首登時未竟,今日捲土重來,抱持著非達目的絕不甘休之決心。峰仔的首登失敗是因為跟我來單攻,在平時缺乏練習的情況下,因速度太快而腳抽筋。文仔則因首次重裝登山,再加上體力欠佳與信心缺乏,以致半途而廢,雙雙抱憾而歸。今日再登各個已非昔日阿斗,歷經一年多次登山的經驗與默契之後,配合詳實的行程規劃與推演,這次抱定決心,一同登頂北大武山。
上午八點方才從高雄出發,因今天的目的只是檜谷,所以打算來個逍遙走就好了。近十點車行抵達登山口,由於是禮拜五的關係,車輛停得並不多,但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有一輛九人座休旅車,車尾綁著一條寫著『笠頂興平登山會』的布條。「這不是 楊天攢的車子嗎?」,文仔第一個發現道來。我一看果然沒錯,看來今日上北大武有機會見到楊前輩了。整好裝備後於10:08出發,還是熟悉的步徑,不過行約0.5K附近見一崩塌高繞段,想必是今年颱風雨季所沖毀的路段吧,步道旁綁有繩索,小心通過安全無慮。由於今天並不趕行程,因此讓文仔走在最前頭,以他的步速來走也比較輕鬆。一路遇見幾位下山的山友,大多只是到檜谷而已,如果不登頂的話,檜谷倒是挺適合安排當天來回的休閒健行景點。
我們在下午1點鐘時抵達了3.8 K處的「喜多麗斷崖」觀景台,喜見雲海遼闊,景觀壯麗!連忙拿起相機拍照,心想如有這樣密實廣闊的雲海襯托,今日的夕陽一定極有看頭,決定先到檜谷山莊,待黃昏日落時再過來。當抵達檜谷後先煮個泡麵來吃,今午餐我們是各別自理,門口木桌那兒有幾位女性山友也在此用餐,她們是當天往返檜谷的,其中有一位山友是去單攻主峰尚未回來。我們說北大武有一位 楊天攢先生可是全國最多登的記錄保持人,沒想到到其中一位山友指著另一位女性說:「那就是她先生啦…」,我們一聽大為驚訝!真沒想到眼前就是楊前輩的夫人。就在同時楊前輩也正好下山返抵檜谷山莊,我們立即向前致意,久仰其大名,今日方見得楊前輩本人,心中於有榮焉,詢問他此趟是第幾登了,他自豪的說出「431」這個數字,聽得我們均自嘆弗如,讚佩萬分。他們炊煮了一大鍋的餛飩當午餐,我也主動向前請益相關登山的問題,楊前輩幾乎有問必答,並不厭其煩的詳加敘述。當我提到有登「南大武山」之意願時,他立即拿出紙筆要我留下資料,熱心的說如我們有興趣,他願義不容辭的帶我們走一回,其熱情真是令人感動,對提攜後進之情意於言表之,最後楊夫人還熱心的請我們吃他們所煮的餛飩,今日於登山口見其車輛就已在猜想能否有幸見到楊前輩,果真讓我們遇到了,心中滿是欣喜。
約三點時楊前輩他們才離開了檜谷山莊下山,今日同樣有一位清晨去攻頂回來的山友,由於家住台中,因此打算再住一天才下山。下午就同他及兩位山友一起在山莊泡茶聊天,原本這位來自台中的山友姓劉,還是高鐵警察隊的員警呢!身材壯碩,能走能背,此行也是他第一次前來北大武山,竟然是一人隻身前來,其勇氣真令人佩服。令外兩位山友是我們今早在山下看到騎機車上來的山友,原本三位,但有一位先回去了,都是同樣來自高雄的山友,其中一位叫阿中。大夥們邊泡茶邊聊天,很快的大家也就混熟了,山友間就是這麼容易相處,彼此都有一顆熱愛山林的心,上山聊的除了山事還是山事,沒有任何的利益糾葛,沒有訛虞我詐的心機,大家都以一顆赤誠無私的心坦誠相見、侃侃而談,這就是愛山人純真的友誼。在山裡彼此只有分享與共患難,方能在大自然的試煉中突破逆境,安全的抵達目的地。
大夥們抵達喜多麗斷崖正是日落時分,雲海在前方呈180度的展開,站在崖邊雲海就像潮水般的湧上來,正前方的西大武山,在雲海的包圍中,有如海上孤島般。我們在崖上拿出茶具泡茶,邊欣賞夕照美景、邊品味茶香,頗有一番悠閒之情境。今中午在檜谷山莊有聞楊前輩談到前幾天的1216屏東大地震,造成了喜多麗斷崖處地面已龜裂,低頭看著地面果真有著明顯崩裂的痕跡,延伸數十公尺,踩在裂縫之處,泥土皆已鬆軟,縫隙中樹根清楚可見,南側的巨石一付即將崩坍之勢,令人甚感憂心!因一但這一處觀景台消失,來北大武的山友們可就失去一處視野絕佳的處所了,也對大自然的力量更增加一份敬畏之感。
和暖的陽光照在身上暖呼呼的,地面的大石頭在午后陽光的照射下,也是熱烘烘,坐臥其中絲毫感覺不到一絲寒意。但冬日的太陽還是比較短,約五點半左右夕陽即已完全末入雲海中,隨著夕陽西下,氣溫開始陡降,日夜溫差之大不容輕忽。大夥們起身回山莊用餐,晚餐我們準備了火鍋大餐,在寒冷的冬夜吃著熱騰騰的火鍋,真是再溫暖不過了。峰仔竟還拿出了一瓶「88坑道」,真是服了他!正想說如有些小菜來下酒就更好了,台中的劉先生也拿出了兩盒雞腳凍來,在山中能有此佳餚,真是奢侈的享受呵。
大夥們把酒言歡之際,劉先生突然說他很擔心今天他在山上遇到的一對夫妻,依時間研判,人也應該下來了,卻一直還不見蹤影。他們還帶一隻大黃狗同行,如今已黑夜籠罩,山中氣溫陡降(屋外牆上溫度計顯示為5度),不知他們可安否…。因為下午從劉先生下來後他就一直擔心著他們的安危(果然是人民保姆的榜樣),說清晨上山時走約0.5 K就聽到那位先生說頭痛了,卻還照樣前行,更是令人萬分擔心。正想說再不見他們下來,就要用無線電呼救時,正好遠處兩展微弱的燈光緩緩向山莊靠近,最後稍近後又見一隻大黃狗,大家一欣喜,果然是他們回來了,真是謝天謝地了。峰仔連忙將火鍋再熱起來,並加了麵條給他們吃,大家也頗關心的詢問他們為何如此晚下來的情況,見大家無私的發揮山友之愛相互扶持,真令人動容,也顯示山友間的可愛。
原來這一對夫妻來自於高雄,姓許,平時倆人就喜歡一同登山,但也經常摸黑夜登。他們說等一會還要直接下山,當時我們一聽還真不敢相信自己耳朵,已這麼晚了,疲累成這地步還要下山!大家馬上異口同聲勸阻他們別再下山了,再住晚等明日天亮再下山,最後還好他們聽了大家的建議,就在檜谷山莊在住一晚了,反正今晚山莊內床舖也頗空曠,才睡十來人。見時候不早,大夥們也陸續回室內就寢,就在稍晚還見兩名屏科大的學生各背大只大背包上來,真沒想到這麼晚了還有人上來,其中一位說他還要馬上下去,明天再帶其他同學上來,心想可能是他們的領隊吧,真佩服他的勇氣及責任感。
兩點不到也沒聽到鬧鐘響,夥伴們卻都起來了,每個人都說被對方的鼾聲吵得難以入眠,也彼此指責對方的鼾聲大,可見得大家似乎都睡得不怎麼好,但也多少有睡。我們起來後簡單的吃了一下早餐即便出發。阿中等二位山友早已先行出發,我們也於02:30左右開始起登,預計將於破曉前至大武祠看日出。一路的摸黑前進還是彼起彼落熟悉的喘息聲,夜登中是沒有任何風景可看的,只要低頭看著頭燈投射的路徑,邁步向前,直到稜線方見西方山下都市的燈光,但能見度似乎不怎麼好,抬頭仰望天空黑壓壓一片,連顆星星都看不到,心中略微一沉,心想如果起霧的話,今天的日出就看不到了。
來到大武祠正好六點,果然霧茫茫一片,啥都看不到,一路上濃霧的水氣讓樹葉間一直滴水,衣褲早已讓箭竹所沾濕,見文仔更是冷得不得了,所有衣物全上身,雙手也因手套濕透而受凍,我還將我的防寒手套借了他戴。拿出爐具煮熱水泡薑茶來喝,驅驅寒!這些水是從最後水源那兒裝上來的,看來此行真的無緣見到北大武山奇景之一的日出了,喝過熱茶後即便再往北大武山三角點前進,最後上下幾個山頭後,終於在07:20登上了北大武主峰頂,親吻一下濕冷的三角點基石,代表著感恩與感動,這是我第四次成功登頂了,內心的澎湃依舊不減,它還是這麼吸引著我。因文仔還未上來,我便與峰仔先來場脫衣秀,在低溫的霧雨中脫去上衣倒反而不覺得冷,等文仔上來後還請他拍了一段耍寶影片,真可以用一個”瘋”字來形容呵!
於山頂請山友阿中幫我們照了合照後,他們即先行下山,我們則泡個咖啡再離開,回到大武祠,峰仔說他先下去炊煮午餐,我則陪文仔走,說完一溜煙即消失在步道當中了。我陪文仔一路緩步下山,途中遇到了幾位來單攻的山友,其中一位超健腳級的,在7 K之處與他錯身而過,到5.5 K時他已攻頂下來又追過我們了,身手之矯健令人印象深刻。回到檜谷山莊已12點半了,峰仔見我們到來直說:「你們到哪去了啊?我已等了快兩小時了…」,說得我也不好意思,無奈文仔走得慢,我也不敢再催促他,霧雨路滑看他每一步都走得戰戰兢兢的,真怕一個閃失影響了他下山的行程,而今天的目的是回到登山口,還真擔心他會提早報廢那就完了~,況且時間還完全來得及,就讓他安穩的走吧。
峰仔早已煮好熱水、炸好香腸等我們到來,回檜谷早已饑腸轆轆,馬上就有得吃,真是太感謝他了,真是社長的最佳人選,能背又能走,將來沒頭路還可以去當挑夫。用完午餐還剩一鍋麵,正好兩位剛熟識的屏科大學生還沒吃午餐,就拜託他們解決了,他們今天將有18個人上來,預計將在北大武山迎接2007年的第一道曙光,希望他們能有個好天氣。餐畢收拾起裝備下山,從現場紮營狀況看來,這兩天檜谷可熱鬧了,在下山途中見到那群屏科大的學生,我們也給予加油及祝福,並告知山上那兩位同學已被我們餵飽了。回程時天空竟開始飄起了毛毛雨,雨雖不大,卻已讓路面變得濕滑,我們一路並未多做休息直接下山,就在距登山口約2 K處附近,忽見左側邊坡樹林間一隻有著美麗羽毛的大鳥穿梭其間,我們連忙放輕腳步安靜趨前觀看,原來是一隻公的「藍腹鷴」,竟能在返程途中巧見這稀有的保育鳥類,心中真是又驚又喜,趕緊拿出相機補捉牠美麗的身影,牠也一付不怕生似的在林中走來走去,由此可見此處野生生態之豐富。
在綿綿細雨中終於在15:30回到登山口,也為我們兩天一夜的北大武山之行畫下完美的句點。此行雖無緣見到北大武的日出,但心想昨天能欣賞到它美麗的雲海及日落,還是覺得寬慰不少,此行對我們來說還是值回票價的,問我還會再來嗎?我一依然會毫不猶豫的說:「我一定會再來的」。

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

秀姑巒山

秀姑巒山
代序的部分,是在今天在整理網頁時纔寫的。看著以前的日誌,所有的回憶都再度湧現。第一部分發生在民國八十年 (1991年) 11月,以失敗和差點山難告終。第二部分在八十一年 (1992年) 9月,成功以單車登上秀姑巒山。原先的構想、行程安排、地圖皆由黃國書,也就是我所準備和提出。這是我們的夢想,這是我們的秀姑巒山。臺灣第三高峰 EL.3860m ,單車登峰,比玉山難太多。並不清楚這個紀錄是否有人能破,或是後續的單車旅遊者能不能接下這個挑戰。其實當時我很私心,每次都是一個人去,因為如果有登上秀姑巒山的紀錄,並不想與別人分享。要不然就劉永昇一個人獨得。要不然就我一人獨得。因為祇有一個人的難度,遠遠大於兩個人一起上去的難度。我很清楚那個滋味,那是一個人的榮耀,不需要別人頒發。那個紀錄會永遠刻在心裡,因為是一個人完成,而且是第一個完成。也因為祇有一個人,所有的事情,都會碰上。包括恐懼,包括晚上閒著打老鼠,與寧可在高程 2800m 的山屋看著下了一天的雨卻不知要往那裡去,這些心情我能體會。因為祇有一個人纔能體會。就因為這個自私,我們寧可面對這些恐懼。
我把所有的用具、想法、地圖、毫無保留的的提供劉永昇。如果他上去了,我也很高興,並且為他在山下留守。如果他沒有到達,就換我上去,換他提供所有裝備,並且為我在山下留守。
至於我的經驗,第一次祇到了觀高,就因為天氣寒冷和心理上的恐懼而沒有再前進。第二次則是再多前進了 2km ,到了高程 3000m 的八通關,然後還是退回去了。在面對自己的恐懼時,劉的確比我勇敢許多。如果我一個人在高程 3600m 的秀馬山屋,面對山脊上強風侵襲,擔心山屋被颳走而無棲身處,準備凍死此處,能不能坐危不亂?
那天劉永昇的母親在電話裡面一直哭著,我對她說,該準備了。心裡完全一團亂,祇好跑去南亞樹林廠求人。很紛亂的下午三點在南亞宿舍裡面打電話找來找去,四點找到蔡懋,然後他趕快臨時跟公司請假,去調集人手。很簡單,出事了,公司馬上准假。晚上七點居然能找齊這些人到樹林廠開會。劉永昇的母親來了,就是眼淚,我祇好先讓她回去。與會者祇好假設所有的可能性,劉永昇會不會不爬秀姑巒山,改往南向被大霧迷失在寬廣的稜線上,然後凍死?如果繼續往北走,是不是越過秀姑巒山到達秀馬山屋?還是往南直接繞等高線一圈到達芬尖山?劉耀聰非常的生氣,幾乎要打我,他為了此事把高雄的工作辭了,專程趕回處理此事,後續的救援工作將會沒玩沒了。那時候就想著,冷靜,冷靜,讓這些人到東埔再說吧。就是劉永昇死了,我也要揹他回來。我們也決定在巴奈伊克山屋分成南北兩路尋找,雖然可能不在路上,而可能在任何附近跌下山谷的任何地方。甚至可能一無所獲。
總算找到了。
車子到他家門口。劉永昇說,你大概這幾個月不要來我家吧。劉耀聰在車上沉著臉板著臉。回到家,聽說在家中向祖宗牌位下跪,怎麼樣責罰就不知道了。然後我也的確好幾個月不敢去劉家,免得被趕出來。
我常在想,這樣的舉動和行為,到底值不值?第一次看到南極探險地圖,挪威人阿孟生 ( Ronald Amundsen ) 到達南極點後回來。英國人 Scott 卻是到達南極點,知道挪威人居然早個幾天先到達而憾恨,又因回程不順利而喪命此於,心中的悸動。我敬佩這兩人,雖然有先後之別,但一樣留名。
在劉永昇單車登上秀姑巒山一年之後,民國82年5月 (1993) 我趁著當兵之前的空檔,回到了東埔當地。有東埔布農族人稱他們曾經在山頂看到一臺腳踏車,不知是誰留下來的,可惜沒有揹回來。劉說了,如果你能到山頂上把單車拿回來,就給你。我很有興趣。祇是一臺單車放在秀姑巒山山頂上,颳風下雨嚴寒氣候,怕是早就鏽蝕,或許祇有一堆廢鐵。後來到達山頂,氣候很差,臺灣第三高峰的氣候,就像姑娘的脾氣,一下萬里晴空,一下颳起急風馬上要變天,吹得我們祇好往白洋金礦退去。單車不知被何人取走,或是往山谷底下丟,附近也沒有任何殘骸,總之很是失望的回去,否則一定會揹下山。那時候剛好碰到布農族在打獵,在巴奈伊克山屋共享了山鹿的肝,像是血紅的冰淇淋一樣,生的剛殺,非常柔軟好喫。可惜我當時不敢喫,喫了幾口不敢吞下去便忍不住吐出來。在白洋金礦,高程 3400 米的地方露營,滴水透心的冰冷,還有陌名的恐懼,這是每個到白洋金礦的人的共同感受。在登山口進去愛玉小站,我和劉永昇都在那裡睡過好幾回。外省男人、山地女人和平地男人的奇特組合,印象很深。
民國86年2月7日 (1997),再到東埔村。當我們向村人問起伍文山,我和劉永昇的共同東埔布農族朋友時,一問村人紛像見了鬼一樣閃避不已。後來纔有人願意告訴我們,伍文山跌落山谷死亡,他的老婆則回到羅娜部落。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伍文山,騎著單車我的在路口看到,然後他醉醉在路口招手,我便下車閒聊一同喝酒,他開著玩笑說醉倒在路上的就是「馬路英雄」。第二次見到他,他開玩笑說他老婆是巴塞隆那來的,不是西班牙的巴塞隆那,是信義鄉的羅娜。他的哥哥叫伍文化,同樣是因與王天定爬山當挑夫,而在臺灣登山史上留名。卻還是得面對生活中的現實壓力,種蕃茄維生。雖然我們在東埔還是有伍文山的朋友接待,祇能把帶來的禮物新竹米粉,和心中的遺憾,留在伍文山家。
如果想破劉永昇的紀錄,臺灣第四高峰馬博拉斯山 EL.3785m ,登上秀姑巒山之後往北走,經秀馬山屋再走 2km 就到了,不是嗎?好簡單啊。劉永昇當時也困在秀馬山屋狂風大雨和低溫,在保命前提下,祇有退回。
這就是我對,秀姑巒山的種種記憶吧。



雪霸國家公園


雪霸國家公園

雪霸國家公園於1991年7月1日成立,是台灣繼墾丁、玉山、陽明山及太魯閣國家公園後所成立的第五座國家公園,主要區域位於台灣中北部,屬高山型國家公園。  雪霸國家公園以雪山山脈為主軸,範圍涵括了新竹縣五峰鄉和尖石鄉、苗栗縣泰安鄉、台中縣和平鄉,總面積達76,850公頃。區內地形錯綜複雜、景色變化萬千,錯綜的高山溪流河谷景觀更是雄偉壯麗,而完整的動植物及人文資源更是豐富,是一個非常適合進行生態旅遊的大自然戶外教室。   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廣闊,東自邊古巖山起,向南經喀拉業山、羅葉尾山、武佐野群山至大甲溪谷。南沿大甲溪而下,至志樂溪會合處沿陵線經宇羅尾山至三錐山。西至三錐山起向北,經小雪山、南坑山、盡尾山、東洗水山、北坑山接樂山。北自樂山起向東,經觀霧、高嶺、境界山、南馬洋山至邊古巖山。  因此,國家公園地形以高山及河谷為主,全區高山林立、如大霸尖山、武陵四秀(品田山、池有山、喀拉業山)、雪山、志佳陽大山、大劍山、頭鷹山、大雪山等高度均在3000公尺以上,百岳高山不勝枚舉,其中雪山為雪山山脈最高峰,是台灣第二高峰,而大霸尖山素有「世紀奇峰」之稱,峰形壯麗,也是許多愛好登山人士的最愛。  植物資源方面,雪霸國家公園內有維管束植物1,103種,稀有植物61種,如台灣山薺、高雄柳、棣慕華鳳仙花(世界僅產於此)、南湖柳葉菜、管草蘭、松葉蘭等。另外翠池之玉山圓柏林是台灣森林面積最大的地方,而雪山主峰下之冷杉林及觀霧僅有之台灣擦樹純林極具保存價值。  此外,雪霸國家公園之動物資源甚為豐富,發現有32種哺乳類動物,97種鳥類,14種爬蟲類,6種兩生類,16種淡水魚及89種蝴蝶,其中彌足珍貴的瀕臨絕種之動物如櫻花鉤吻鮭、台灣黑熊、帝雉、山椒魚及升天鳳蝶等。其中櫻花鉤吻鮭是全世界僅有的陸封型鮭魚,同時也是世界分布之最南緣的鮭魚,目前僅存於雪霸國家公園之大甲溪上游,更顯示其珍貴,而被譽為台灣國寶魚之首。